訪客人數


現在位置:首頁最新訊息新知訊息
點閱數:730
比奧巴馬面臨更複雜的局面,拜登將如何應對?
如果拜登當選為美國總統,將是美國歷史上上任年齡最大的總統,在他眼前,比同是來自民主黨的奧巴馬總統所面臨的局面,將更加複雜
 
經過持續數天的拉鋸戰,隨著亞利桑那州、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佐治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眾多搖擺州定格或反轉藍色,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事實上勝負已定(因剩餘計票多來自郵寄,以民主黨的支持者為主)。撇開特朗普層出不窮的 “盤外招” 考量,喬?拜登當選美國第 59 屆總統幾成定局,後面幾個搖擺州的結果只決定他勝多勝少的問題。
 
但大選並未完全落下帷幕。大選之前大家最擔心的,就是特朗普在敗選之後能否順利完成權力交接。在計票臨近尾聲之時,特朗普團隊一方面要求威斯康辛州重新計票,另一方面又聲明要在密西根州等處停止計票,一系列小動作彰顯他不甘認輸的姿態。
 
這無疑是史上最受關注的一屆美國大選。由於特朗普過去四年不可思議的一系列動作,許多觀察者都把這一屆選舉看成是文明演變中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 如果再給特朗普四年時間,無法想像他將把美國折騰成怎樣,並進一步影響全世界。
 
如果特朗普和平交權,拜登將成為美國歷史上上任年齡最大的總統。拜登已經 78 歲高齡,但他將要面臨的局面,卻比 2008 年金融危機後接手的民主黨上一任總統 —— 巴拉克?奧巴馬更加複雜。
 
拜登需要將美國從冠狀病毒災難中拉出來,重啟經濟,並修復美國支離破碎的國際關係。考慮到年齡問題,拜登極有可能只能擔任一屆總統,用四年時間,收拾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
 
拜登應該從哪裡開始動手?他首先要面對的無疑是接近失控(電視劇)的新冠疫情;而他最大的麻煩,則是因民主黨未能拿下參議院而必然要直面麥康奈爾這個保守派政客 —— 當年連奧巴馬對他也無可奈何。
 
01冠狀病毒:天災與人禍之間
 
不久前《自然》雜誌以罕見的語氣發出社論,批評四年來特朗普對科學的踐踏,以及號召為拜登投票。用《自然》社論的話說,在應對新冠疫情這件事上,“儘管美國擁有大量的科學家、科學資源和貨幣資源可供調配,特朗普政府依然在如此關鍵的時候遭遇了災難性失敗”。
 
截止目前,美國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數已經近 24 萬人。這種病毒在美國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即便是按照人口規模調整,美國的表現依然糟糕透頂。守著最優質的抗疫資源,卻做出了最差的抗疫成果,這一切要歸咎於特朗普政府一系列的決策失誤。
 
曾任美國湯瑪斯?傑弗遜大學副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的王 晨光博士對 DeepTech 表示,美國共和黨向來輕視科學乃至反科學,這也是該黨被稱之為 “保守黨” 的原因。不僅僅是特朗普政府,歷屆共和黨總統上臺都會對科學界、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造成影響,比如削減經費。“而特朗普是歷屆共和黨總統中反科學反得最厲害的。”
 
回顧特朗普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一切決策失誤的根源在於他否認疫情的嚴重性,這是採取一切行動的前提。失去事實前提,就不難理解特朗普後來的一系列操作,諸如公開嘲笑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定的、以科學為基礎的健康指導方針,包括口罩的科學使用和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
 
曾經揭露 “水門事件” 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在去年 12 月到今年 7 月間曾 18 次採訪特朗普。他在出版的《憤怒》(Rage)一書中指出,特朗普在美國第一宗死亡病例出現之前就告訴伍德沃德,這種病毒是 “會死人的東西”。言外之意,特朗普刻意隱瞞了事實,雖然他自己的說法是 “避免因為疫情暴發造成公眾恐慌”。
 
此外,CDC 作為應對公共健康問題的專門性機構,在本次新冠疫情中被特朗普 “架空”。CDC 被迫接受一個臨時工作組的領導,該工作組由不具備傳染病專業知識的副總統邁克?彭斯和特朗普的女婿傑瑞德?庫什納負責。而且就在今年 7 月,CDC 被取消了收集、管理和共用冠狀病毒資料的職責。
 
對於疫情防控問題,王 晨光認為,拜登上臺後,採用正確的方式應對並控制住新冠疫情,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一周前,拜登向公眾發聲,“我不做虛假承諾,說什麼這場疫情扳個開關就能結束。但我能向諸位保證,我們第一天起就會動起來對抗病毒,用科學作為決策依據。”
 
應對新冠疫情,錯誤的方式有無數種,正確的方式卻是相同的:控制病毒傳播以避免醫療擠兌;保護好高危人群;推動疫苗開發。
 
從歷史上看,民主黨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上有更好的記錄。2009 年,全球爆發甲型 H1N1 流感,根據 CDC 披露的資料,全美一共有 6000 余萬人感染,1.25 萬人死亡,同樣也是一起嚴重的傳染病疫情,在當時,美國也關閉了幾萬所學校。王 晨光說,能夠儘快控制甲流疫情,是因為奧巴馬政府科學的處理方式,在當時,有一個上千名專家組成的科學小組專門應對大流行。
 
可以預見的是,民主黨勝選,首先那個淩駕於 CDC 之上的臨時領導小組會自動解散。拜登也會按照承諾,“保證用科學來打擊傳染病”。
 
科學打擊的前提是對病毒有科學的認識。王 晨光介紹說,新冠病毒厲不厲害,嚴不嚴重,要對感染人群的特徵加以區分,再來看待這個問題。對於沒有基礎性疾病的年輕人,新冠病毒就和普通感冒一樣;而對存在基礎疾病的老年人,這種病毒比較危險,會引發併發症,狀況和流感相似,病死率更高。
 
這也就意味著,保護好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潛在易感人群非常重要。在本次大選中,銀髮族均傾向於支持拜登,他們是受新冠疫情威脅最大的人群。
 
民主黨政策宣傳中提到,應對新冠,第一要有大規模的檢測,而且是免費檢測。當然,不可避免會有策略跟特朗普的一致,比如說都要大力開發疫苗。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對 DeepTech 表示,在具體措施上,拜登提到了要修改《公共衛生服務法案》、《社會安全法案》。由於感染新冠肺炎而導致的檢測和治療均免費,疫苗也會免費。如果工人感染病毒,可以提供 12 周的帶薪假期。此外,要鼓勵大家不帶病上崗。
 
此前,由於特朗普對新冠疫情的事實性否認與民主黨一貫的科學態度不符,不論特朗普提出怎樣的措施,民主黨都會跳出來反對。這已經不是科學上的爭論,而演化成了黨爭。拜登上臺後,憑藉其長達半個世紀的從政經驗,將會縮小兩黨分歧,在應對大流行上達成共識。
 
此外,在特朗普時期,由於種種反科學行為對 CDC、FDA 等機構公信力造成的嚴重破壞,需要拜登修復。王 晨光認為,這並非難事,首先是在歷史上,每當共和黨上臺,科學機構都會遭受冷落和打壓,民主黨上臺再往回矯正,美國民眾已經習慣了。其次是 CDC 等機構雖然一把手需要總統任命,但是機構中各個部門的管理者不需要總統任命,他們有相當的獨立性。
 
在某些情況下,CDC 的人出於對總統的尊重,並不會和總統發生正面衝突,因此這些人具有兩面性 —— 在白宮的講話和 CDC 內部的講話就有差別,這也是一種政治策略。
 
02留學生的去留左右美國科研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從未如特朗普執政四年這樣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首當其衝的是驅逐留學生的行動。
 
今年 7 月 6 日,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突然發佈新規,規定不給入讀提供完全線上課程的學校的新生頒發簽證,已經在這些學校就讀的學生將被要求轉校至有線下課程的學校或離開該國。這直接關係到近 110 萬名國際留學生的去留問題,包括那些在畢業後持學生簽證工作的留學生。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隨即在 7 月 8 日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要求撤銷該規定。後來更多高校陸續加入,通過法律手段反對這項規定,共有耶魯大學、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約 40 所美國高校提交聲明,支持這起共同訴訟。
 
7 月 14 日,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解,宣佈撤銷國際留學生簽證新規。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萊夫在《紐約時報》發表了觀點文章《美國拒絕留學生是災難性自毀》,文章引用他一位中國朋友的觀點,“美國在科學創新能夠保持優勢,原因在於美國的多元化,得以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
 
萊夫認為,迫使國際留學生離開美國是系統性地削弱美國自己的競爭優勢,這對美國來說是災難性的自毀:“當你拒絕傑出的球員時,競爭對手會很高興簽下他們。其他國家正在努力吸引那些因為日益增長的反移民敵意或官僚主義障礙,從而對美國感到厭倦的學生。作為一個國家,當我們拒絕有才華的外國學生時,我們不僅失去了他們為我們的課堂和實驗室帶來的一切,也放棄了一項戰略資產。”
 
與驅逐外國留學生同步的,是特朗普對於教育和科研經費的大幅削減,這一行動也從 2017 年開始。那一年,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型大學的政府撥款預算被削減了 8%-10%。拉斐爾?萊夫在一封公開信中呼籲:“這些被裁減經費的科研領域及專案正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核心使命之所在。更重大的影響是,該預算計畫還將傷害美國作為世界科技創新領袖的地位。”
 
萊夫及其他學者的呼籲其實是徒勞的,特朗普作為一個自我標榜的反科學人士,他本來就不在乎美國在科學與技術方面的領先與否。他 “攻擊” 拜登的那句 “他會聽科學家的” 說明了一切。
 
拜登在競選期間曾拿特朗普攻擊他的這句話作為競選廣告,亮明 “尊重科學” 的價值取向。可以預期,拜登上臺後,會在控制疫情的同時重新打開國門,接納外國留學生,並恢復教育與科研的投入。
 
03重返全球化
 
特朗普在任四年,美國已經宣佈退出了多個國家組織和協定。
由於指責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 TPP)衝擊美國製造業,特朗普在 2017 年 1 月宣佈退出該組織。此外,還有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巴黎氣候協定》、教育領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伊朗核協議等 10 個組織,美國均宣佈退出。
 
《自然》雜誌對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這一行為評論說:“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而一系列旨在推動國際合作、解決全球問題的組織機構,由於美國的退出造成了巨大破壞。
 
毫無疑問,拜登上臺,美國會重啟加入這些已經宣佈退出的組織。就在當地時間 11 月 4 日,選舉計票如火如荼的當口,拜登發出推特:“今天,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巴黎協定》;再過 77 天,拜登政府將重新加入。”
 
在國際合作上,民主黨一直採取的是開放的態度,主張加強國家合作。黃嚴忠對 DeepTech 表示,特朗普退出 WHO 的理由是 “中國在其中施加的影響太大了,沒有在一開始提供有效資訊的分享”,這是托詞。
 
在 WHO 194 個會員國中,美國是最大捐助國,承擔了世衛組織總預算的 22%。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資料,美國去年捐款超過 4 億美元,中國為 4400 萬美元。美國早就想改革世衛組織,只是在方式上,共和黨和民主黨不一致。在民主黨看來,要想改革,美國必須 “在群裡” 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黃嚴忠認為,民主黨從沒說過要退出 WHO,拜登上臺,一定會重新加入。不僅如此,美國還要尋求在世衛組織改革上起領導作用。因此從全球化角度看,拜登上臺顯然比特朗普連任更值得 “地球人” 慶倖。
 
“真正難以修復的,是過去四年特朗普對民主、自由價值觀的破壞。相當一部分人經過洗腦之後,很難再掰回來。” 王 晨光如此總結。
 
附:特朗普治下美國退出的機構一覽表
 
1.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簡稱 TPP)
 
宣佈退出時間:2017 年 1 月 23 日
 
退出原因:這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簽署的第一個總統令。特朗普曾多次指出,TPP 給美國製造業帶來了衝擊,退出 TPP 對於美國工人來說是件 “大好事”。
 
組織成員: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汶萊、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越南,目前由日本主導(相當於群主)。
 
機構簡介:2015 年 10 月 5 日,美國、日本和其他 10 個泛太平洋國家就 TPP 達成一致,12 個參與國加起來所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了 40%。2016 年 2 月 4 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 12 個國家在紐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正式簽署了該協定。
 
2018 年 3 月,美國退出 TPP 後,由日本主導、11 國代表 3 月 8 日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簽字儀式,新協定預計在 2018 年底或 2019 年上半年全面生效。
 
2.《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簡稱《巴黎協定》)
 
宣佈退出時間:2017 年 6 月 1 日,正式啟動退出手續是 2019 年 11 月 4 日,將於 2020 年 11 月 4 日生效。
 
退出原因:特朗普政府認為,《巴黎協定》將會損害美國經濟。特朗普稱到 2040 年為止,為達成《巴黎協定》將導致美國經濟近 3 萬億美元的損失、超過 650 萬個工業崗位和 310 萬個製造業崗位的減少。
 
《巴黎協定》要求發達國家在 2020 年之前每年籌集 1000 億美元作為 “綠色氣候基金”,2021 年到 2025 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 1000 億美元援助。特朗普認為美國不應該承擔如此多的責任,稱這對美國不公平。
 
組織成員:196 個國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後,全球 197 個國家中,美國是唯一一個不簽署《巴黎協定》的國家。
 
機構簡介:是 2015 年 12 月 12 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 年 4 月 22 日在紐約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該協定為 2020 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巴黎協定》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攝氏度以內。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宣佈退出時間:2017 年 10 月 12 日(2018 年 12 月 31 日生效)
 
退出原因:美國關切欠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費(美國已欠會費 5.5 億美元),認為該組織需要改革,並存在反對以色列的偏見。
 
組織成員:204 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2017 年 12 月 22 日,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也宣佈,以色列將於 2018 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機構簡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在尊重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間開展對話創造條件。教科文組織通過教育、科學、文化、傳播與資訊,促進建設和平、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和文化間對話。
 
4. 全球移民協議
 
宣佈退出時間:2017 年 12 月 2 日
 
退出原因:美國認為,《全球移民協議》和美國政府現行的難民政策和特朗普的移民原則不符。美駐聯合國代表稱,“我們將決定如何最佳控制我們的邊界,以及誰能被允許進入我們的國家。《紐約宣言》中的全球方案與美國主權不相容。”
 
組織成員:162 個國家。美國、匈牙利和澳大利亞宣佈退出《全球移民協議》。
 
機構簡介:《全球移民協議》是一項旨在改善移民和難民處境的協議,承諾將維護難民的權益,幫助他們重新安頓下來,並保障他們接受教育和獲得工作的途徑。
 
5. 伊朗核協議
 
宣佈退出時間:2018 年 5 月 8 日
 
退出原因:特朗普稱,必須採取措施阻止伊朗繼續發展其彈道導彈專案和支持恐怖主義。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全面協議》,並指示美國財政部和其他聯邦機構重啟對伊朗的制裁。這意味著美國單方面對伊朗重新實施新的制裁。
 
組織成員:伊朗與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德國。
 
伊朗核協定內容:2015 年 7 月 20 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伊朗核協議。長達 10 年的伊朗制裁將被取消。若伊朗在未來十年內違反協議,聯合國將重新對其進行制裁。
 
6.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宣佈退出時間:2018 年 6 月 19 日
 
退出原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對以色列 “存在偏見”,以及 “無法有效保護人權”。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在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共同出席的專門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們將繼續積極主張改革人權理事會。如果進行改革,我們將樂於重新加入其中。”
 
組織成員:由 47 個成員組成,其中非洲 13 席,亞洲 13 席,東歐 6 席,拉美和加勒比 8 席,西歐和其他國家 7 席 (包括北美和大洋洲)。美國宣佈退出人權理事會後,俄羅斯隨即申請成為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 2021 年至 2023 年。
 
機構簡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是聯合國大會的下屬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目標是致力於維護各國人權免於侵害。人權理事會由 47 個成員組成,成員任期 3 年,在連續兩任後不能連任。
 
7. 美國退出 WTO
 
2018 年美國白宮發言人 Lindsay Walters 證實正在起草一份名為《美國公平互惠關稅法案》的文本。Lindsay Walters 表示,該法案由特朗普親自下令起草。該法案一旦被美國國會通過,將意味著美國事實上退出 WTO。
 
8. 2019 年 2 月 1 日,美國宣佈 2 日起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為地區和全球安全形勢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
 
9.2020 年 7 月 6 日,美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美國將退出世界衛生組織,事實上,早在 4 月份,特朗普就曾多次威脅要退出世界衛生組織,還將美國國內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 “甩鍋” 世衛。此前的 5 月底,特朗普即宣佈暫停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資金。
 
10.2020 年 7 月 6 日,《開放天空條約》締約國網路會議舉行,由於俄美等國無法達成共識,美國預計將在 2020 年 11 月正式退出該條約。